广州实验室举办第42期PI学术交流会及学术讲座活动

发布日期:2023-09-08

        9月8日,广州实验室举办了第42期PI学术交流会及学术讲座活动,邀请实验室范小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罗敏华研究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田鲁亦研究员及陈新文研究员分别担任PI学术交流会和学术讲座的主持人。会议在实验室3楼多功能厅进行,并在莱迪园区、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设立线上分会场。


会议现场 
 

        本次PI学术交流会的报告人为实验室基础研究部范小英研究员。范小英研究员2017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随后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展博士后工作,2021年加入广州实验室,一直从事单细胞组学测序研究,开展从测序技术到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不同发育系统和疾病细胞图谱及分子调控网络的研究。
        此次交流会,范小英研究员以“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题进行了报告。单细胞测序自2009年被首次报道至今,已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强大有力工具,为解锁发育和疾病等生物学过程的“暗物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范小英研究员向大家分享了她在单细胞组学技术开发,包括基于第三代单分子长度长测序平台的单细胞转录组、单细胞基因组及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方面的工作。此外,还例举了单细胞组学技术在器官发生、肿瘤进展、大脑神经发育等过程的细胞分子调控规律解析、调控分子鉴定等方面的应用。

 

范小英研究员作报告
 

        学术讲座环节,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研究员首先以“The entry pathway and pathogenicity study of bat SARS-related coronaviruses”进行了报告分享。石正丽研究员是我国知名病毒学专家,美国微生物科学院Fellow,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副主任。现任《中国病毒学》(英文版)主编。研究方向为新发病毒病原学,包括新病毒发现、鉴定和基本生物学特征,病毒跨种感染机理、传播规律及其预警预测研究。
        报告中,石正丽研究员介绍了对蝙蝠SARS相关冠状病毒遗传进化的研究进展,对不同分支病毒的入侵受体开展了研究,发现中华菊头蝠来源的4株SARS相关冠状病毒对人ACE2的利用效率均高于蝙蝠ACE2受体。随后,报告人介绍了利用类器官构建病毒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评价体系评估不同病毒的感染风险和新发病毒的跨种传播风险的相关工作。最后,报告人介绍了人ACE2转基因小鼠的动物感染实验,发现蝙蝠和穿山甲的SARS 相关冠状病毒可以有效利用人类 ACE2,感染小鼠并引起肺损伤,说明其可能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并具有潜在的种间传播能力,但致病性弱于SARS-CoV-1和SARS-CoV-2。通过实验,发现SARS-CoV-2 疫苗对蝙蝠 SARS 相关冠状病毒感染具有部分交叉保护作用,针对病毒蛋白酶保守功能域的抗病毒药物在抑制 SARS 相关冠状病毒复制方面具有广谱潜力,可能对未来冠状病毒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石正丽研究员作报告


        随后,同样来自武汉病毒所的罗敏华研究员以“工具病毒和可视化感染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为题分享了相关工作。罗敏华研究员为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长期专注于嗜神经疱疹病毒(CMV, HSV,VZV)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获得多项中国和美国专利,并实现产业化。罗敏华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疱疹病毒的生物特性及相关疾病等背景知识,说明其具有大容量病毒载体的潜力,但同时存在结构复杂等改造技术挑战。随后,重点介绍了团队以病毒改造技术平台为核心,开展的病毒感染可视化和新型神经环路示踪工具等研究工作及成果。该工作可以为新药物、疫苗、溶瘤病毒的研发以及神经系统病变机制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手段,并已开始走向产业化。
 

罗敏华研究员作报告 
 

        现场观众对报告内容展现出极大的兴趣。提问环节,参会的老师同学与3位报告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报告开拓了科研视野和工作思路,获益匪浅。